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驱动京津冀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11月29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共同主办的“融合 创新 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隆重举办。来自三地文化行业各条战线上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媒体观察员、艺术名家云集于此,掀起了一场为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理清思路、破解难题、优化举措的头脑风暴。
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文化行业率先发力,成绩斐然,成为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排头兵。《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署。可以说,为贯彻国家协同发展战略,三地公共文化领域力求在多个层面实现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京津冀合唱艺术节、京津冀曲艺邀请赛等三地联办的一系列品牌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攻坚之际,如何进一步整合三地公共文化资源,深化三地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体化发展,提升三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接好三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本届论坛的热点话题。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高屋建瓴,提出京津冀区域应在探索文旅融合、突破政策瓶颈、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做出引领示范;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魏鹏举认为文化的PPP模式是促进文商旅有机融合的催化剂;中央文干院研究员毕绪龙指出让互联网公司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化发展;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强调应加强三地文化领域的人才交流,建立专家人才库。此外,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杨晓华、光明网媒体观察员宋乐永、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胜勇、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风一等人也纷纷建言献策。我省文化和旅游厅公文处副处长于俊通出席了会议,汇报了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下午的座谈会上,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如何把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业艺术机构与文化事业单位如何开展有效合作、文化活动的市场宣传和推广等方面展开了多元对话和探讨,阐述了三地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创新思路。我馆马维彬馆长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三地征文活动。在众多篇参评稿件中,我省群文系统共有16篇论文获奖:姜鑫、王伟利、张幸3人获得一等奖;成永娜获得二等奖;殷冲、刘东霞、刑建国、杨小伶4人获得三等奖;董娟等8人获得优秀奖,充分展示了我省在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我省所报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表扬。近年来,省群艺馆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文化领域协同发展举措的理论研究工作,组织我馆理论工作者开展了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课题研究。截至目前,省人社厅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文化领域人才发展与共享机制研究》已结项,省社科联课题《京津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在理论研究指导协同实践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翌日,北京主办方组织参加此次论坛的人员参观了享有“国家一级馆”称号的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公共文化设施。聆听了馆长徐伟的办馆理念,以及该馆在9剧场、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等品牌活动的打造,剧目演出和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化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该馆对每个角落细小的展陈物品都颇为用心,从“苏格拉底课堂”、“等待戈多实验剧场”到宣传海报中直达心灵的文字,无不折射着文化馆人在戏剧、美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众多学科的丰厚底蕴。尤其是该馆对记录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变迁的“老物件”的收集和展览吸人眼球,唤醒了大家的集体记忆,让参观者啧啧称赞。大家表示很受启发,也倍受鼓舞,回去后要借鉴朝阳区文化馆在内涵建设、特色化道路上的有益做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我省基层文化馆的转型升级、文化馆活动的品质和服务效能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省群艺馆 赵书红)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