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博物馆

河北满城汉墓长信宫灯一美越千年 厚重青铜焕发的轻盈雅致气息融进《国家宝藏》第二季特展

2019-02-14 作者: 李秋云 来源: 访问量:208

2.jpg


一盏宫灯,凝聚了西汉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 。一位佳人,一盏明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物阜民丰。长信宫灯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华伟大文明与世界的交流!


1.jpg


近日,《国家宝藏》第二季盛典之夜揭晓,入选“CCTV国家宝藏”第二季特展的九件国宝,河北博物院入选的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构思设计巧妙、制造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的本质与意义,不仅是汉代青铜工艺美术的经典之作,更是汉帝国发达文化的象征,闪耀着汉代文明的灿烂光芒。


1968年5月,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当地驻军战士在军事工程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洞室大墓。后经考古人员发掘,证明是西汉中山王刘胜的陵墓。根据汉代流行夫妇同坟异藏的葬俗,考古人员不久又在刘胜墓的北侧不远,发现了王后窦绾的陵墓。陵山发现的这两座大墓,统称为满城汉墓。


王后窦绾的墓室按使用功能分室布置,包括车马库、储藏库、厅堂和内室等,以象征生前的日常生活。铜灯发现于内室的近门道处,正对窦绾的棺床。这一方位既是铜灯照亮的必要地点,同时又似乎是一个近身侍女为方便服侍所应占据的位置。铜灯的南面,即与棺床之间,陈列有铜盆、铜勺;西侧有铜足漆案。这些侍奉窦绾起居生活所用的用具,环绕着似乎依旧安睡在床的王后窦绾,铜灯的位置与作用犹如值班的宫女一般。


铜灯铭文中有“长信”字样,故名之为长信宫灯。铜灯的外形恰恰正是一位宫女,正举灯照亮作服侍之姿,即宫女执灯塑像。宫女双手执灯,身姿曼妙优雅,双膝跪地,跣足撑体;面容端庄沉静,头微前倾,目光专注;梳髻覆头巾,身着广袖内衣,外罩长袍,交领右衽。神态逼真鲜活,酷似写真,犹在眼前。


铜灯设计精巧,形象优美。宫女外形与灯具功用之间的巧妙配合,可谓是人灯合一,天衣无缝。宫女身体中空,左手持灯盘,右手高举袖口罩住灯顶,似挥袖起舞,又似护灯挡风。右臂与灯罩烟道合为一体,可以防止油烟外泄。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嵌于灯盘的凹槽中,可以左右开合移动,灯盘亦可转动,因而可以随心调节照射方向及亮度。


铜灯结构复杂,通高48厘米,包括宫女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6部分,制作方法为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可随时拆卸,便于清洗。


如此精巧的铜灯,大概是窦绾生前的心爱之物,因此被随葬带入墓室。窦绾无疑是铜灯的最后一位主人,但却非唯一的所有者。铜灯上刻有铭文9处共65字,并非一次刻成。其中有“阳信家”“长信尚浴”等,显示着铜灯主人的前后变化。铜灯的流转历经了哪些复杂的历程?如何最后辗转至窦绾手中?至今未有统一意见,但长信宫灯最能体现古人之巧思,科技与审美如此完美结合却被公认。


上一页: 河北:博物院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 下一页: 金代高等级城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引专家关注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