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落下,掌声如潮。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河北省选送的节目《祥狮跃九州》力压群雄,荣膺最高奖“金狮奖”。金光闪闪的奖杯背后,是跨越三十八年的坚守,是五代杂技人的接力,是汗水与血水交织的淬炼。在喧闹过后渐归平静的后台,我见到了河北省杂技团的掌门人——魏银拴团长。这位从1987年首届吴桥杂技节金狮奖节目《狮子舞》中走出来的演员,如今带领着团队,让河北的“狮子”再一次傲立世界杂技之巅。让我们跟随魏团长的讲述,一同解码《祥狮跃九州》获奖背后的“六气”真谛,聆听一段关于传承、创新与胜利的狮魂传奇。
“我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不是演员在表演狮子,而是狮子自己在欢歌起舞。”魏银拴团长开门见山,道出了本次创作的核心突破。
在传统认知里,舞狮固然热闹,但庞大的身躯难免显得有些笨拙与程式化。而《祥狮跃九州》彻底颠覆了这一印象。群狮出场,那股扑面而来的青春、昂扬与喜悦,瞬间点燃了全场。
“河北省杂技家协会陈书镇主席开玩笑说,咱们的狮子像是跳起了‘科目三’,年轻、快乐,充满了活力。”魏团长笑着引用这句生动的比喻,“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神气!一种昂扬向上、英俊威武的精神风貌。”
这份“神气”的极致体现,莫过于节目的开场——“镇海吼”。而完成这一动作的是年仅16岁,却已有9年艺龄的“狮子王”演员韩佳成。谁能想到,这位在台上气势如虹的少年,在比赛前十五天的一次排练中,从梅花桩上不慎摔落,下颚受伤。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魏团长回忆道,语气中仍带着当时的心疼与紧张,“这孩子特坚强,受伤后没喊疼,一直到医院没掉一滴眼泪。还说,‘没事,我不耽误演出’”。这貌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杂技演员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伤口还未愈合,他就重新投入排练,将疼痛化作舞台上最震撼人心的嘶吼。
正是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铸就了群狮的“神气”。它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由内而外迸发的生命激情,是杂技人对舞台最虔诚的敬畏。
杂技艺术的根基,在于“惊、险、奇、绝”。《祥狮跃九州》能斩获“金狮奖”,其核心竞争力正是源于这份当仁不让的“霸气”。
“很多人觉得舞狮是气氛组,热闹就行。但我们要告诉世界,它是拥有极高技术壁垒的尖端杂技艺术。”魏团长的语气斩钉截铁。
他介绍,本次节目的技巧设计是一次“融创”之旅。编导团队巧妙融合了南狮的写意灵巧与北狮的写实威武,同时注入了武术的刚劲、舞蹈的韵律,使得狮子的腾、挪、闪、扑、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的高难度技巧。
首创的“狮飞杆”动作,演员需要在5米高台上完成后空翻并精准夹住杆体,双人先后起跳不仅要求准、稳,更要展现出狮子的形态和情绪。狮尾演员看不见路,全凭千百次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和与狮头演员的无间信任,这对演员的心理素质和配合精度是极限挑战。“狮跳头”的小演员李尚泽是第一次参加杂技节,连续四跳腾空、翻转、落地、亮相一气呵成,生动表现出幼狮的顽皮情态,与四个狮头的默契配合,使这组第一次出现在狮舞中的高难度动作熠熠生辉。“五狮踩球过板”伴着恢宏的音乐将演出推向了最高潮,这是对87年首届“金狮奖”《狮子舞》的致敬与升华,11位演员“焊”在一起,在滚动的大球上叠成三层在木板上稳稳登攀,河北杂技人经受住了此环节零失误的极致要求,赢得满堂彩,评委团全部起立鼓掌。此刻,在后台攥着拳头的魏银拴满手是汗,泪眼潸然。
为了创新技巧难度,增加舞台效果,节目的狮头、狮装、升降高台等道具,都进行了改革,使演出达到了激动人心的效果。“我们的‘霸气’,不是张扬,而是用最高超的、无可挑剔的综合技艺说话。”魏团长说,这份“霸气”,是台下无数次的摔打与磨合换来的,是河北杂技人对艺术高峰发起的一次次成功冲锋,当仁不让,实至名归。
如果说“霸气”征服了评委,那么“灵气”则俘获了所有观众的心。这是《祥狮跃九州》在艺术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过去的舞狮,常有一名引狮郎,手持绣球,是人在主导、驯化狮子。”魏团长阐述着创作理念的转变,“但我们这次,打破了这种主从关系。”我们想表现的是人与狮子的和谐共生,是朋友,是伙伴,甚至狮子成了让人欢喜的‘宠物’。”
这一转变,通过五位9-16岁的小演员得以完美呈现。他们时而化身顽皮可爱的小狮子,时而又成为狮子的人类小伙伴,与群狮嬉戏玩闹。舞台上,狮子们跟着节奏自由地摇头摆尾,眼神里充满了俏皮与依赖,那种松弛、欢喜的状态,让冰冷的技巧拥有了温暖的体温。
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引入了情景剧的叙事元素,巧妙讲述了狮子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的拟人化故事。“我们给狮子赋予了情感和故事线,让技术为剧情服务。”魏团长说,“当观众看到狮子们‘恋爱’时的羞涩、‘生娃’时的喜悦,会心一笑,产生共鸣。这时,杂技就不再是炫技,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了。”
这份“灵气”,让古老的杂技艺术接上了时代的地气,充满了人情味与生命力。
舞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始于中国文化鼎盛的唐代,最初是宫廷中的庆典表演,自带雍容华贵的基因。随着历史流转,它走入民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着人民的美好生活,寓意吉祥如意。
“这次获奖,让舞狮这门古老艺术,重新回到了顶级的艺术殿堂。”魏银拴团长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我们河北沧州吴桥,是著名的‘中国杂技之乡’,古称‘狮城’,有千年国宝‘镇海吼’铁狮子。而吴桥杂技节的最高奖项,正是‘金狮奖’。可以说,狮子,是我们河北、这个节庆、这门艺术的核心IP。”
《祥狮跃九州》的成功,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将流传于市井街头的民俗,提炼打磨成能够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精品,舞出了中华文化的富贵威仪之感,彰显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永不褪色的艺术价值。
“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魏团长说,“我们通过杂技这门世界语言,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源自盛唐的‘贵气’,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故事。”
《祥狮跃九州》的演员阵容,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志气”的故事。“今年是第二十届,杂技节回归沧州吴桥故乡,为了展示河北地域文化内涵,彰显燕赵儿女精神气概,我们决定在《狮子舞》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全新创编出《祥狮跃九州》,节目中20头狮子,对应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既是对《狮子舞》的挑战,更是对杂坛盛事的致敬,中国杂技艺术的代代相传,让大家感受到狮子舞的独特魅力。”
参演的45名演员来自河北省杂技团和沧州市杂技团,从9岁的稚子到53岁的老将,年龄跨度近半个世纪,五代杂技人同台,其中不乏杂技表演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
“表演团队里有杂技世家,有师徒相传,更有师生同台。”魏团长动情地说,“53岁的徐明,是团队最年长的演员,他坚守舞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诲。而9岁的陈轩宇,代表着未来的希望。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精神的接力。”
全部由男演员构成的阵容,展现出中华男儿的铮铮傲骨与阳刚气概。他们用力量和协作,托举起的不仅是一只只威猛的雄狮,更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志气。
“当群狮在台上傲然而立时,我们想表达的,正是今日中国如威武的雄狮,屹立于世界东方,勇于胜利,高歌猛进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魄。谢幕时,当演员掀开狮装露出北方汉子的雄浑,加上磅礴音乐,瞬间燃起国人的渴望,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魏团长的话语,掷地有声。这已超越了一个杂技节目的范畴,升华为一种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寓言。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对于一个45人共同完成的大型节目而言,“合气”是生命线。“穿着厚重的狮装表演,狮头演员视野受限,狮尾演员完全是‘盲演’。”魏团长揭示了台下的艰辛,“所有人的步伐、节奏、起跳高度,必须像一个人一样。这需要绝对的信任和成千上万次的磨合。”
这种“合气”精神,不仅体现在团队内部,更延伸到了整个杂技节。作为东道主,河北的资深演员们在自身比赛结束后,立刻化身“志愿者”,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检场、安装专业道具,尤其是高空和地面固定装置,其专业性无可替代。“一场演出、工作下来,湿透三身衣服是常态。”魏团长平静地叙述着,“比赛是对手,但更是朋友。艺术无国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让每一位来到河北的杂技家都能展现出最好的水平,共同成就这场世界顶级的艺术盛宴。”
这份燕赵大地的热忱与淳朴,通过一次次无私的援手,深化了国际杂技界的友谊,促进了文明互鉴,也一次次夯实了吴桥杂技节作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的国际品牌地位,也让这里成为掌声最多、笑声最多的欢乐海洋。
专访接近尾声,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向了未来。魏银拴团长表示,“金狮奖的荣誉即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杂技艺术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要回归一个宗旨——服务大众、点亮生活。”魏团长描绘着清晰的蓝图,“获奖之后,《祥狮跃九州》不能束之高阁,我们将以更加灵活的编队,更多元的规模,主动走向市场,走到群众中去。”
他设想,在各地的文旅消费集聚区、休闲街区,可以引入常态化的创新舞狮表演,让老节目焕发时代新风,成为城市活力的风景线。同时,节目创新的技法也将向更广泛的专业舞狮团队进行培训推广,推动整个行业的年轻化进程。
“除了吴桥杂技学校,我们也在探索能否在河北更广泛的小学中,引入杂技启蒙课程或社团活动。”魏团长眼中闪着光,“不一定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员,而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接触杂技,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拥有一项快乐的兴趣爱好。这是杂技艺术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
最后,魏银拴团长凝视远方,语气坚定而充满希冀:“从1987年我作为一名演员舞动《狮子舞》,到今天带领团队凭《祥狮跃九州》再获‘金狮’,三十八年,变的是一代代表演者的面孔,不变的是河北杂技人那股子坚韧不屈、挑战极限、勇于胜利的精气神。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正、传承、创新、引领,让这头‘祥狮’不仅跃上九州舞台,更要跃入千家万户的心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精彩与欢腾!”
后台的喧嚣已散,但那一张张挂满汗水却目光坚定的面孔,依旧清晰。从9岁到53岁,从带伤上场的年轻演员到默默奉献的检场老将,他们用行动定义了何为“六气”合一。在魏银拴团长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杂技人的缩影——他将个人的艺术生命,毫无保留地注入到团体的传承与创新之中。这头由河北杂技人共同托举起的“金狮”,啸出的不仅是胜利的凯歌,更是中国杂技面向未来、走向人民的昂扬宣言。
作者: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乐彤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