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群艺馆

文学温暖了我的小院——李志义长篇小说《太行烽火》座谈会纪实

2024-11-15 作者: 王永太 来源: 访问量:13.98万

前一阵,河北邯郸涉县文化馆在我的文学创作小院举行了李志义长篇小说《太行烽火》创作、出版、传承座谈会,为这个普通的小院带来了温暖,也传递着文学的神圣力量。文化馆在全县有那么多的文学创作小院,为什么选择我的小院?主要是考虑到我既是李志义老师的学生,为他抄写过手稿,还帮助往教室的天花板上藏过手稿,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另外,我本人也爱好写作,有不少作品已经发表。为此,涉县文化馆研究馆员王矿清老师与我进行了多次沟通,并在前一天就将我的小院做了精心布置,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北房墙上的条幅写着活动主题,西房墙上的条幅写着“父子两代续写小说创作传奇”,东房墙上的条幅写着“鸿篇巨制丰富了涉县文学历史”;李志义老师生平简介的展牌放在了显耀位置。

为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天刚蒙蒙亮,我和老伴就忙活起来,将院子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到满意的程度。说也奇怪,这几天都是阴雨不断,今天却是晴空万里,像我和老伴一样。不一会儿,县内的客人们已陆续光临。

近9点时分,李志义老师的儿子、作家李新县;馆陶县原县委副书记、作家韩吉祥;邯郸市发改委原副主任、作家杨川和三位贵宾已从邯郸赶来。他们一进门就热情地与在场人握手问好,一股暖流瞬间在一群大多素不相识者之间传递,欢快的说笑声便在小院的四壁回荡开来,这温馨的场面或许只有在写作者之间才心领神会。李新县当即将小说《太行烽火》上中下三册摆放在茶几上,大家急切捧在手上,争相睹其芳容。从家乡走出去的才俊杨川和老师又将自己新近出版的著作《一个炮兵的传奇》赠送给众人并签字留念。

随后,近30位李志义老师的生前学生以及市县作家,围绕茶几坐在了形状不一的低矮板凳上,虽谈不上档次,却显得别有一番情趣;文人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很快达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境界。特别是还有一位小作家,稚气未脱,童声清脆,穿梭其中,更是引人注目。

李新县讲述了他的父亲求学的艰难和为创作小说《太行烽火》呕心沥血的历程。令人痛心的是,李志义老师的生命之作由于种种原因生前未能如愿出版而抱憾谢世;而让人欣慰的是,接力棒传到了李新县的手上,他矢志继承父亲遗愿,满怀家国情怀,继续倾注心血,又经两年半的寒暑日月,对书稿精心修改、校对、打印,终于使得小说《太行烽火》面世。李新县的讲述,使得在场人对父子两代续写小说创作的历程无不感慨、动容。

韩吉祥、杨川和分别谈了《太行烽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让大家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众口一词,赞誉《太行烽火》堪称鸿篇巨制,惊叹125万字的小说巨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邯郸、涉县的文学史上仅此一部。

我参加过许多次内容不一的座谈会,也见过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但最能感动我的当数这一次。一位叫江长明的老大姐,年已84岁,走路已显蹒跚,只见她缓缓地站起来,走到李老师的遗像前,毕恭毕敬地行三鞠躬之礼后,才开始讲述她与李老师的交往及教她学俄语的情景。她是李老师在涉县师范的学生,因要急于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而语速较快且显得异常激动。年至耄耋仍不忘感恩老师的情怀,让我动情,也感染了众人。

围绕《太行烽火》创作、出版、传承,每个人的发言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是情真意切,发至肺腑,且不乏经典语句。无疑,小说将告诉后人太行农民抗战的真实历史,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智慧和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红色教材。而“二稿改完于涉县城里”的落款,也充分说明了《太行烽火》有着与涉县这片热土融为一体且不可分离的渊源。不得不说,两代人续写小说《太行烽火》的创作确实是“丰富了涉县的文学历史”,注定要在涉县的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和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候,我看了一眼忙前忙后的老伴儿,看到她的眼圈红红的,就问她怎么啦,她有些哽咽地说:“李老师是个好人啊,俺还在小时就听说了他在西戌、井店写书的传奇故事!”

结婚六十年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老伴这样动感情。她不识几个字,但为人处世善良,待人热情温和,是街前公认的贤妻良母。但要接待这么多她所敬畏的文人们,对于一个从没见过大场面的农村老人而言,还真有些胆怯。

三天后我们才拆下了红色条幅。我久久地回味着这个座谈会带给我的收获和喜悦——在这个已带凉意的深秋里,我的小院却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上一页: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在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中屡获殊荣 下一页: 演出预告 | “放飞冀艺”——“国粹传承颂辉煌”京剧折子戏专场惠民演出明日开演!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