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运”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简称,起源于1847年6月,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在这段历史时期,国际共运呈现出曲折发展的历程,既酝酿了席卷世界的新的强大革命风暴,也在1989——1991年发生了历史性逆变,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走入低潮。
这次出访波兰、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等三个国家,都是原老牌社会主义国家,各国执政党在国际共运的逆变风暴中纷纷“落马”,特别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在丧失政权上速度最快,仅用了10个小时。从事变发生到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夫及其妻子被处决,仅用了5天时间。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各国执政党出现宗旨错位,失去了共产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造成民本、民生、民主、民心的缺失,在把握时代脉搏与历史方位中失去了正确判断,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通过对这些历史节点回放的深入思考,深感我们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必须要深刻汲取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要坚持把正确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宗旨问题作为关键,把“人心向背”作为决定执政基础是否牢靠的根本要素,只有坚持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实现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一、深刻认识国际共运东欧剧变中的历史教训。国际共运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低潮,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失去了科学性。这当然是错误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在发展中出现曲折、反复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以罗共一夜亡党为例,其根本原因还是内部因素造成,主要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背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民的利益,群众基础发生动摇。二是理论僵化,脱离实际,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丧失,思想基础发生动摇。三是忽略了党的自身建设,党的纪律涣散,组织基础发生动摇。
面对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如何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考量。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能力三个方面深入思考。
首先,执政基础是根本。这是执政党执政地位赖以维持和巩固的基本条件,即依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充分印证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执政基础的最核心要素是人民,只有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执政,进而执好政。其次,执政方式是关键。作为执政党,加强执政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倾听时代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既是保障又是关键。第三,执政能力是重点。简而言之,执政能力体现了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本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要把练好“内功”放在首位,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覆车之辙,殷鉴不远。罗马尼亚共产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对我们党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快速推进,还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尤其是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因此,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自能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深刻体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更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
二、增强“四个意识”,政治上始终坚定立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运陷入低潮的历史事实表明,没有一个理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亡党亡国将不是一句空话。因此,增强“四个意识”,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政权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
“四个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始终不曾懈怠。在增强政治意识上,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时刻保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一致;在增强大局意识上,要坚持把自身的特殊性和大局的普遍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短期与长远的关系;在增强核心意识上,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增强看齐意识上,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始终保持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坚定忠诚。
三、坚持“四个自信”,思想上始终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重要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定力。“四个自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统一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了民族力量,指引了改革方向,构建了大国形象。
“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充分汲取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铸就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道路自信,就是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做好正在做的事情。坚持理论自信,关键是要坚持理论根本不动摇,理论发展不僵化,理论方向不迷失,坚持政治定力,保持头脑清醒,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坚持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当前无限接近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在于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社会制度。坚持文化自信,必须从文化精神、文化哲学、文化价值、文化标识、文化安全、文化体系等六个方面提高认识,把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精神源头。
四、推进“四个全面”,实践上始终保持高度自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亡党亡国的惨痛历史教训时刻提醒我们,执政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工作布局正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党的事业就会出现失误和挫折,甚至遭遇全面崩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强大能力。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要科学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三个彰显”,即彰显了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执政方式,彰显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目标,彰显了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执政理念,并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被定义为治国重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政治保证,从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史警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守“四个自信”,深入推进“四个全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探索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自我发展的新道路。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