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
山西晋城,以其独特且美丽的古堡群闻名,被誉为古堡之城,这里汇聚了世界上最独特且美丽的古堡群。皇城相府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历经数百年风雨,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风云,更以“双城古堡”的独特形态,串联起了陈氏家族五百年的辉煌与沧桑,其宏伟的建筑风格与精美的雕刻艺术,处处透露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
皇城相府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内城与外城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古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特别是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卓尔不群的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被古建筑专家盛赞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05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相府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中叶。陈氏家族在此扎根繁衍,逐渐发展壮大。明朝宣德四年,陈氏家族先祖陈靠从泽州永义都天户里半坡迁徙至此,以牧羊为生。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陈氏家族开始兴建住宅。至明朝末年,因战乱频繁,流寇横行,陈氏家族开始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他们依山就势,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增建城墙、城楼、角楼等防御设施,逐渐形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堡。
到了清朝,陈氏家族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康熙年间,陈氏家族的陈廷敬入朝为官,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显赫地位,为陈氏家族带来了无上荣耀,也促使皇城相府进入大规模扩建阶段。陈氏家族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建,形成了内城、外城、紫芸阡等庞大的建筑群。
从整体布局来看,皇城相府的建筑群如同遵循着一种秩序,从内到外各司其职,方正规矩,象征着一种古老而严谨的文化框架,这种建筑与礼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稳固的文化结构,使得整个相府成了一个稳固和谐的家族与社会结构的代表。而在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中,房屋布局严格遵循“前堂后寝、尊卑有序”的礼制,承载着陈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与科举文化。阁楼与院落的设计,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关怀。例如,精心设计的阁楼和错落有致的院落,营造出一种温暖宁静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建筑中流淌的人文关怀。
钟鸣鼎食之家,不仅以其恢宏的气魄震撼人心,更在精致的细节中让人叹为观止。走进皇城相府,除了常见的古建文物石雕装饰,石雕大门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雕刻技艺精湛的石门,工艺非凡,每一处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其富含的复杂花纹不仅包括牡丹、莲花等花卉,还有龙凤呈祥、琴棋书画等寓意深远的图案,让人一眼便能领略到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皇城相府最令人瞩目的建筑,非高达7层的河山楼莫属。这座建于明末的“摩天大楼”,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楼内水井、碾磨、通风口、烟道、暗道等设施一应俱全,战时可容纳八百余人避难。它不仅见证了陈氏家族在动荡岁月中守护血脉的坚韧,更彰显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与长远的眼光。
藏兵洞作为河山楼的附属工程,位于内城城墙内四周,一共有五层125间。顶层嵌入城墙,设炮眼可发射火器、观察敌情;中层供家丁居住休息;底层拿来储备粮草兵器,满足长期固守需求。里面层层相连,明暗相通,特别有气势。
除河山楼、藏兵洞外,大学士第等特色建筑同样值得细细品味。整个相府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既有着北方建筑那种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气势,又蕴含着江南园林般的精致细腻、小巧玲珑。砖雕、木雕、石雕等古代建筑艺术精品随处可见,每一处院落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每一块青砖都沉淀着明清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每一个牌匾都留存着历史的温度。
皇城相府的选址、定位、布局、体量、形制、意象,无一不在诠释着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的荣耀。皇城相府集古代官宅民居、宗祠庙宇、园林书院、纪念性建筑和防御工事为一体,堪称集四百年前农、商、学、官文化的缩影,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艺术瑰宝。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