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旅游

山西晋城: 文化广场上有万人在看戏

2025-08-07 作者: 李秋云 来源: 访问量:6.38万

山西晋城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夜幕降临,逛夜市、品美食的人们络绎不绝,展现着这处“清凉之境”盛夏夜生活的魅力。

6月下旬,随着持续5天9场的“薪火相传——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在晋城大剧院前广场上演,一幅别样的“消夏看戏图”徐徐展开。

傍晚,落日余晖铺洒在广场上。三五成群的大爷大妈一手拿着凳子,一手摇着扇子,急匆匆赶往广场舞台下。猛然看见许久未见的老伙计,惊喜地挥手打招呼,坐在一起唠着家常,聊聊今夜演出。天未全黑,舞台对面的石阶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晚八点,随着舞台上一位店家老者颇具韵味的念白: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我说南来的、北往的,天色不早,赶快住店了……舞台下立刻安静了下来,无数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舞台。

晚十点半,前广场路灯按时熄灭,瞬时周围暗淡下来,但舞台下观众仍原地不动,目光如炬。此刻剧情正值高潮,尽兴处掌声四起,响彻夜空。

晚十一点半,夜深已至,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终被包拯铡于龙头铡下,剧终人散。此刻大爷大妈不再急忙赶路,而是慢悠悠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聊着刚才看过的《秦香莲》,你一言我一语,有理有据,尽显老戏迷资格。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全国稀有五声腔剧种,上党梆子传承了近400年,深深扎根在山西晋城老百姓的心中。

“这是我们第二次举办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活动,去年举办的展演周在剧场内部,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今年我们将演出从剧场内走到广场外,让更多人民群众能免费看上戏、看上好戏。”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此次,他们从活动主题、时间、地点、阵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策划。演出包括上党梆子《秦香莲》《雁门关》 《法门寺》《下边庭》《哑女告状》《打龙袍》《三关排宴》《王宝钏》等剧目,老中青同台同角演出。活动主题为“薪火相传”,突出上党梆子以人传承、以戏传承的活态传承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展演中,小小的广场上线下观众平均每场1万余人,累计10万人;线上观众平均每场在线3000余人,累计观看人次26.5万、点赞数440万,刷新了上党梆子演出线上线下观看记录。

图为万人看戏的热闹场面 张安弟拍摄


除了本地戏迷慕名观看,演出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县市和长治的部分戏迷。有的甚至表示:“哪怕误几天班,也不能误了看戏。”一些老戏迷坦言,看了半辈子戏,这样万人看戏的场景在城市里真是太罕见了!

上党梆子是极具包容性、创造性、创新性的地方剧种。上党梆子《秦香莲》于20世纪50年代由吴婉芝等老一辈艺术家移植自评剧《秦香莲》,久演不衰。特别是罕见的“秦香莲现象”,每个剧团都必演、每个台口都要演、每个演员都会演,乐此不疲。至今,《秦香莲》已经在上党大地“上党化”为传统经典剧目,成为上党梆子移植剧目的杰出代表。

首日演出的上党梆子《秦香莲》里,5位上党梆子名家联袂饰演秦香莲,其中4位为一师三徒同台、同角演出,特别是最后两折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国华压轴献演,让戏迷观众大饱眼耳之福。

观全剧,上党梆子《秦香莲》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大到陈世美、王延龄,小到门官、太监,全部为饰演该角色的行家里手,唱腔、表演游刃有余。演出年龄结构,从“50后”至“90后”,跨度50年五代人,进一步凸显了展演主题“薪火相传”的价值意义。

在后台,一级演员张保平说,“戏曲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上党梆子就是血液里流淌的旋律,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动情地说,“我们常年下乡演出300余场,这次在市中心演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观看,让我们感受到了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需求。”

因万人看戏,吸引了不少小商小贩前来摆摊,偌大的晋城大剧院前广场,硬生生变成了集市。因万人看戏,吸引了不少晋城“网红”前来直播。“这儿是今年夏天流量最火爆的地方,上党梆子来自民间,回归于民间,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可撼动”,前来观看演出的网络短视频主播老续说。

剧终人散。当晋城大剧院前广场恢复往日平静的同时,也给新时代晋城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带来些许启迪。近年来,晋城着力构建深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群众文化惠民品牌等方面,蹚出了一条“品牌+品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康养胜地,晋城有“戏”,这就是晋城市民别样的消夏夜。

上一页: 看古建、游古村,山西高平“文旅+康养”融出发展好风景 下一页: 没有了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