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寻乐趣,指尖“塑”传承。1月14日,一场传统泥塑非遗体验活动在河北省图书馆“守正书房”举行,小读者纷纷动手参与制作,在非遗传承人马爱林示范指导下,一块泥巴,从揉泥、制坯,再通过捏、揪等十多个步骤,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
活动现场,市级非遗井陉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马爱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读者们介绍了什么是泥塑、泥塑的特点等,并以泥塑的起源为切入点介绍了井陉泥塑历史、制作工艺流程,展示泥塑作品,并现场传授泥塑制作技法,指导大家参与制作。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因其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造型深受大众喜爱。它不仅仅是泥土的塑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井陉泥塑技艺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又涉及到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技艺复杂而严谨,有繁杂而细致的制作工艺。
马爱林师从原籍井陉的泥塑大师冯顺来师傅,学习古建筑彩绘技艺,把泥塑与绘画有机结合起来,之后,她不断刻苦进取,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的作品从一乍高的小泥人到四五米高的泥塑像,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结构写实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确,面容饱满,肌体丰腴,武士形象勇猛威严,文像形象亲切端庄,庄严典雅,衣纹线条流畅,挺拔简练,色彩古雅清新,细腻工致,作品给人静穆祥和的美感。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本次活动是图书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以“共享燕赵年俗 喜迎蛇年新春”为主题,涵盖多项充满河北年味的书香文化活动,带着读者一起品美食、探非遗,欢欢喜喜过大年。
(图为活动现场,吴海明摄)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